‘前后左右’云南60-90后当代影像提名展昆明开展

发布时间:2014-10-05 13:50 来源:蜂鸟网 作者:编辑 浏览:

 

策展人:石明,李季
学术批评:宣宏宇
参展艺术家: 扎西罗丹,毛剑锋,俞莱,樊涌,白勇,林迪,何伟,资佰,蔡葵,罗怀学,程新皓,高俊,胡群山,张兴旺,颜俊杰,刘娟,武剑锋,郑皓天,许云华,李智,郭鹏,严凌霄
开幕酒会:2014年9月30日下午4时30分
展览地点:云南 昆明 同景108智库美术馆
展期:9月30日至10月9日
非常荣幸受石明和李季二位先生的邀请,为“‘前后左右’云南60 - 90后当代影像提名展” 撰写一篇评论文章。参加本次展览的24位摄影艺术家,年龄分布在二十几岁到五十几岁之间;在他们当中,既有我十分熟悉的,也有从未谋面的,但就作品而言,却无一陌生,这大概也是我暂时能想到的他们之间的唯一共性。当然,对于策展人来说,把许多作品放在一起展出绝不会只是因为它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或者仅仅出于个人好恶。正如展览前言中已经言明的那样, 这些摄影艺术家之所以会聚于此,乃是因为他们都“ 是同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用自己独立的视角,独立的思考,诠释着自己的一种创作理念。”
在又一次翻看他们的作品的过程中,眼前浮现出石明和李季二位先生于2011年策划的另一个摄影展——龛里龛外。“龛”是摄影评论家徐婷婷在讨论美国当代摄影时所用的一个关键词。在文论中,她把摄影比喻为龛,里面装的是摄影艺术家的个体经验,而摄影的行动就是不断往返于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精神苦旅”[徐婷婷.出龛入龛——当代美国摄影艺术家访谈录[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0:8]。与徐婷婷在出龛与入龛之间对摄影艺术家的工作状态进行追问不同,“龛里龛外——云南摄影的道外之道”展览关注的是摄影艺术家与其生活环境之间既交融又对峙的关系。大理的苍山下,洱海畔,“龛里龛外”摄影展在“而居当代美术馆”让我们体验了一次诗意的影像集会,地缘学视野中关于“云南”的抽象概念在观众与作品的彼此对视间得以具体化为个体的鲜活面孔,应和着红土高原上空嫚妙多姿的云。
时隔三年,当时一起领略风花雪月的摄影艺术家们又有了更多的新作,而曾经搁置的一些问题也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被讨论。我想,这大概也就是“前后左右”影像展的由来吧!“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是犹豫与焦虑的反映,也是当下文化心态的真实写照,而当它们被用来喻指当代摄影艺术的处境时,则愈发显得意味深长。作为一种基于现代技术的视觉媒介,摄影先天地具有现代文化属性,并且,它直接地激励了自现代主义以来的种种前卫艺术的观念与实践[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给予未来主义(Futurism)的启示就是显著的例子之一。],因而它不仅理所当然地是一种艺术,而且还是其中最具有批判性的那个部分[ 关于摄影的现代性和批判性,由lizwells等人编著的《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33)中谈到:“摄影诞生于一个批判的时代……摄影是现代主义(Modernism)的主要承载者与塑造者,因为它不仅错置了时间空间,还破坏了传统叙述方法的线性结构。”文中还引用了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一段话:“人眼与照相机确实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摄影对其塑造的空间有一种无意识的影响,而人眼对空间的观察却是有意识的。比方说,我们可以粗略地描述一个人是如何行走的,却不可能说出人在开始行起的那个瞬间的任何细节。而摄影通过不同的辅助器材(镜头、放大效果)却能显示出这个瞬间。摄影使人们第一次意识到视觉上的无意识,就像精神分析学揭露了人们本能的无意识一样。”]。可以说,摄影在其整体上从来就没有一个可与传统艺术对应的线性演进史,尽管亦不乏可以被探究继承脉络的流派谱系,如从画意摄影(Pictorialism)到艺术摄影(Artistic Photography)再到观念摄影(Conceptual Photography)的美学轨迹,或从纯粹摄影(Pure photography or straight photography)到新闻摄影(photojournalism)再到纪实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的记录线索。然而,也正是这许多至今仍然针锋相对,相持不下的摄影理念与实践,汇同无所不在的大众摄影进一步提示出摄影与生俱来的混杂性、多元性和开放性。可以说,每一位摄影师,抑或每一位拍照片的人,都是在用影像结绳记事,只不过这些经由光的化学作用或电子显影而成的图像之结,已经不再是前文字时代的那种单向连续且相互孤立的叙事符号,它们是后文字时代(或曰“读图时代”)的影像世界中连接个体与外部世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万象节。经由节点之间的游走,我们得以了解他人,感悟自身。
既然摄影艺术原本就是一个发散性的场域,那么也就不必纠结于如何从分类的角度来界定作品的问题。当然,这也不等于说参加展览的这24位摄影艺术家都是沉醉于各自龛中的独行者;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太多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却又不尽相同,才让绝对化的归类企图束手无策;同时,在历史与世界的双重维度交织下,亦可以发现,不少关于过往经典和时下潮流的某些范式,在他们的作品中其实是有迹可寻的。或许,正如分形理论提示的那样,作为当代摄影艺术的一个微观组成部分,本次展览仍然能够以极为有限的片断呈现出摄影艺术中最根本的问题,而这也正是策展人在选择参展艺术家时的用心所在。总的来说,“前后左右”可以被看作是“龛里龛外”之学术理念的一次拓展和推进,它仍然“云南”,但却不再止步于地域性和群体化的讨论;它希望通过聚焦作品与作品、作品与影像文化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来构建一种重新理解当下生活的观看方式。为了让策展人的学术理念更形象化一些,我将尝试对所有参展的摄影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分析,让他们各自的特殊意义在对比中有所呈现。虽然策展人已经从展览的角度将所有的参展作品分为了4类——新纪实摄影、类型学摄影、新地形学摄影、新媒体制作(装置、DV影像),但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形态,任何风格的摄影流派或类型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本质性”的共性或差异,所有的分类标准都只可能强调某一方面的特征。就参展作品实际上多元混杂、相互交织的状态而言,我希望能从另外的角度来对个体展开较具体的讨论。因此,下文将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展开:首先在影像的万向结构中选取一个节点作为起点,然后沿着那些向四周发散的连接线去探寻它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并且,会不时地返回到之前的节点上去,在不同的话题中,以另外的角度讨论那些为暂被悬置的问题。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