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烛而后至》:陈传兴摄影展即将在京开展

发布时间:2015-09-03 15:00 来源:咔够网 作者:编辑 浏览:


 
 陈传兴个人精神史第一部
 
“不让,不辞,不歌”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行人文化实验室
 
艺术总监:王璜生
 
展览总监:蔡萌
 
摄影者/祈请者:陈传兴
 
策展人:刘潇/翁桢琪
 
策展助理:黄碧赫
 
推广:李玉华
 
展厅: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展厅A
 
时间:2015年3月27日-4月26日。
 
陈传兴先生系台湾行人文化实验室(出版社)创办人,是将法国文学、哲学和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引入华语世界的主要推手。他也是《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总监制,并作为导演拍摄了《如雾起时—郑愁予》、《化城再来人—周梦蝶》两部影片,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未有烛而后至”引自《礼记-少仪》。少年执烛立于暗夜长路等待未知陌生宾客,为迟到的赴宴者引路,指明位置,但不能指名。带路少年没有言说的权力,他不是教谕者而是正要被启蒙教导的少年。夜宴的主人向迟到的宾客介绍已在座者,少年默然倾听等待宾客入座后,重复等待和引路;此即“少仪”,少年成长仪式,礼与伦理关系的学习和实践。少年尚未是迎纳宾客的主人,他只是延迟的伦理关系见证者。
 
此次展出的八十余幅影像来自于先生四十年前,在台湾四处游历的拍摄。这些他年轻时拍摄的台湾——芦洲、台北车站、淡水、艋胛……——当时的游历地图,与这些地点、影像中的人物,都是当时陈先生“观望”的对象,四十年来,它们一直保持着静默,从未被冲洗出来。也是他蓄意让时间来考验,并成就于今日的照片。
 
陈传兴先生以银盐/摄影,接入现代性的议题,其生长、摇摆、消弭,都与银盐这一领域的发生过程相互对照。他的摄影并非我们通常所言说的“台湾的当时当地”,显示两岸的分断时空差异,亦非尽是关注那个时期游荡和边缘的人群。它们也无法用某种“作者风格”去套用。也没有猎奇式的捕捉和风格的刻意构造。于是,没有风格的桎梏、没有迫近的逼视、没有重大历史事件的迹象,常常等同于最平常的“看”——一种貌似没有某种特殊性的鲜明的“看”。而是在观看机械之后的等待,等待光,事件和现象。
 
“观望”是陈传兴先生与这些拍摄对象之间的伦理关系,同样也因这四十年的等待而成为“祈请”,这一朝向黑暗“祈请”,要响应的是先生四十年来的无尽的疑问。祈盼与请求这些影像以显身,是一次对“摄影”和“观看”的重新厘清;在祈请者身上,是礼记少仪的书写/解释是如何浸入到照片/影像——观望者的生命过程和思考抉选中;而策展人之“祈请”是如何邀请这名隐居多年的学者,以自身为对象,在今日这艺术领域和知识界的喧嚣中,在今日观者(诸位你、我)和祈请者之间建起一个共生(共/生)的“场景”?
 
陈传兴先生简介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语言学博士,行人文化实验室创办人,台湾清华大学副教授,2012年获颁法国艺术与文学勋位(军官勋章)。拍摄纪录片包括有《移民》、《阿坤》、《郑在东》、《姚一苇口述史》,除了担任文学电影纪录片《在岛屿写作》第一系列总监制,并亲自执导《如雾起时─郑愁予》、《化城再来人─周梦蝶》。发表影像方面论文,其特出观点及论述,每每引起学者热烈回响。作品曾于2009年广州美术馆「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举办摄影群展、1975年于台北举办摄影个展《芦洲浮生图》。
重要著作包括有《忧郁文件》、《银盐热》、《木与夜孰长》、《道德不能罢免》,以及主持翻译《精神分析词汇》,与阮义忠之《摄影美学七问》其中「五问」回答,《迈向21世纪的台湾民族与国家论文集》之〈见证与档案:试论美丽岛事件之影像记录〉,《杨肇嘉留真集》之〈台湾热〉,《方法:文学的路》之〈关于百科全书与辞典之几点联想〉等。
师承法国电影理论大师克里斯蒂安•梅玄(Christian Metz)。陈传兴长期耕耘哲学、精神分析与影像论述等领域,同时是作家、摄影家、艺术评论学者与电影创作者,也是一位勇于面对公民运动做出反应的思想家,以哲学基础来诠释台湾的现代面向,在他身上隐然看得到法国重要哲学家的影响与特有的风范。
法国学成归国后,1998年创立行人出版社,着力引介法国当代文化思想,布列东《娜嘉》、福柯《外边思维》、布朗肖《黑暗托玛》、萧沆《解体概要》、亚祖•贝彤《HOME》、与LV 合作的《传奇旅行箱100》、题材前卫的《革命将至》、列维•斯特劳斯的《月的另一面》,以及今年甫出版的法国史重量著作《记忆所系之处》等。
十多年来透过行人的出版,使得华语学界与年轻学子得以亲炙法国思想界诸多经典作品
分享至: